close

淺談感覺統合與其遊戲


感覺統合在近年來
如雨後春筍般陳列在大家的面前,在坊間可看到許多體能中心標榜,感覺統合真的如此神奇?可增加智商嗎?它是一種教學法,還是只是一些硬體設備的總稱呢?答案是──都不是。


它只是生理發展過程而已。有一位美國職能治療師A. Jean Ayres,她發現有些不是很嚴重的障礙小孩,為什麼他們的肌力會如此弱,協調能力也不好,在學習穿衣服、或學校課業都有問題,甚至是專心處理一件事都有困難。於是經過觀察與研究後,認為是大腦在處理外界訊息的過程中產生了問題,於是發展出「感覺統合理論」(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)及感覺統合治療。


 


在這兒,筆者想澄清一點,特殊兒童有許多種類型,其個別差異分常大,且各有其適合的治療及教育方式,感覺統合治療只是一種策略,不可能適合全部有障礙的兒童,更不可能增加小孩的智商,但卻可因感覺統合的改善,使學習能力增加。以另一個角度來看,如蒙特梭利教學法,只是幼教界中眾多教學法的其中一種,並沒有硬性規定每個幼教老師必須使用這一套教學法,且是否所有小孩在這種教學法中都一定比在其他教學法效果較好呢?相同地,感覺統合治療也只是職能治療師的眾多治療策略之一,職能治療師會根據專業知識及小孩的個別差異性,根據不同的理論架構及處理策略,做最適當的處置。


既然大家對感覺統合如此有興趣,不妨來淺談一下,到底感覺統合是什麼,它的發展情形及其有關的遊戲。
一個人是透過感覺系統來蒐集外界的訊息,再經過腦部的組織整合,形成有意義且適當的行為。這一整個流程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。對於剛剛落地的嬰兒,他們的感覺系統已發展好,所以他們能看見、聽見、感覺自己身體各個部位,此時大腦對這些訊息的處理能力還未發展,所以這些感覺均是無意義,但當小孩親身經驗這些感覺時,腦部也開始組織這些訊息並找出它們的意義所在(感覺統合的過程),故「親身經驗」是小孩學習為人的第一步。


接著,讓我們看看腦部在每一時期,所發展的感覺重點為何?
一、胎兒期:



有人強調胎教得重要性,就以感覺統合理論而言,在胚胎時期給予適當的感覺刺激的確很重要,感覺系統在胚胎(*)週時已發展成熟。如同上述所說的,有親身經驗才能提供腦部訊息的機會,所以囉!當感覺系統發展時,就是學習的開始。懷孕的媽媽,可千萬別忘記,坐久了起來走走,做做簡單的運動:散散步、聽音樂、透過肚皮摸摸他(她),對小孩有幫助,媽媽也有益呢!


二、嬰兒期:



此時小孩的移動能力是有限的,可能需由照顧者來設計情境及機會,使小孩親身經驗,那父母,老師應如何設計這些經驗呢?其實很簡單,小孩的主要工作是「遊戲」,也唯有「玩」才能吸引他(她)的注意,所以照顧者可依小孩遊戲的發展程序,提供適當的玩具及空間。其實一般幼兒發展書籍,都有提供發展的年齡及順序,但個別差異,有些人會發展得比較快,反之,有些人則較緩慢。


此外,有一點值得大家省思的,仿間出現許多新穎的玩具,應是現代小孩的福氣(還有標榜感覺統合室裏色彩鮮豔的設施)。可是大家回想一下,這些亮眼的設備,不就是我們小時候在公園裏的鞦韆、沙坑、滑梯....而常常流連忘返;反觀現在的小孩,都被過度的保護,父母常常害怕小孩受傷,而禁止小孩從事許多事,或者父母太忙了,為了照顧方便,將其放置於一小空間(如遊戲床),或無法與小孩一同「玩」,隨便丟個玩具給他,於是剝奪小孩許多親身經驗的機會,也阻礙學習為人的第一步,另外除了需要瞭解外界環境給予的訊息外,「人」也是很重要的刺激來源,人的觸摸感覺正是情感滿足的起源,也有安定情緒的功能,也是小孩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的開始。


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(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)?
就像消化道消化不良一樣,並不是器官失去功能,而是無法有效的運作。而感覺統合失調就是大腦無法以正常、有效率的來處理外界給予的訊息,導致表現或行為並不是那麼恰當。為了使我們更清楚瞭解感覺統合失調,先來看看感覺訊息與行為表現之間有何關係。最左邊是一般兒童所需不同類型感覺訊息。聽覺、前庭、重力與動作、本體覺、肌肉與關節、觸覺、視覺;往右接下來是將這些感覺訊息整合過程的四個層次,也就是說括弧前的訊息整合好才有括弧後好的功能出現。我們可看到前庭(重力與動作)與本體感/肌肉與關節結合形成眼球活動、姿勢、平衡、肌肉張力、重力安全感。


另一組感覺訊息──觸覺可幫助嬰幼兒吸吮和飲食、及幫助親子關係的建立。
接下來第二階段由最基本的三個感覺──觸覺、前庭覺、本體覺組織成身體知覺、身體兩側協調、動作計劃、注意力、活動量及情緒穩定。在這個階段,視覺及聽覺並沒有重要的貢獻,並不是表示這兩者不重要,而是他(她)的神經系統依賴更基層的感覺。
而接下來的第三階段聽覺及視覺進入這個過程,由前庭感、本體感及觸覺組合起來的功能與視覺組織起來,行成手眼協調、視知覺及從事有目的的活動等能力;另一組由聽覺與前庭感結合做為嬰幼兒說話的基礎。最後將所有功能結合起來成為最終產物(最後階段)。其發展的是專注的能力、組織能力、自尊、自我控制及自信心、學業學習能力、抽
象思考及推理能力,還有身體及大腦特殊分代現象。由以上可知,要有最後產物良好表現,需要有良好的基本感覺做基礎。


對於感覺統合失調的現像,簡單地說,大致有以下情況:動作笨拙、協調差、活動量過大或不及、知覺辨識差、感覺接受反應不正常、學業表現差、自我形象差等。詳細的描述如下:


A.運動方面(motor)方面:
過動(hyperactivity)──
動作變化多,活動量大,不能相當地持久靜坐,上課東張希望。
粗動作及精細動作協調不好(poor fine or gross motor coordination)──
書寫、繪畫等精細動作困難、體態笨拙、動作統整作用欠佳,如:跑、 跳、走 ...皆感生疏遲緩,常撞到東西或平衡能力較 差,常常摔跤。


動作笨拙(general clumsiness or awkardness) ──
因有關動於動作計劃(motor planning)的問題,故導致動作行為笨拙;不喜歡參與體能活動。


發展不良或遲緩(poor or slow achievement of motor milestone)


B.知覺(perception)方面: 
●辨識方面──
聽覺(auditory)──不易分辨聲調,對於聲音的高低,緩急,純音與雜音之分辨等 困難即是可能的徵兆。


視覺(visual)──形像-背景(figure-ground)混淆,幾何圖形之模糊不清,字體比 劃或偏旁之錯置等皆為其跡象。


運動感覺及前庭感覺(kinesthetic & vestibular)──協調作用,方向感,空間概 念,平衡作用等之缺陷上,有行動不穩,左右難分,高低莫辨,輕重不明等。

●觸覺(tactile)辨別不良。


C.接受反應方面:
聽覺或視覺──易被驚嚇或主動尋求此方面的刺激。


前庭感覺及重力安全感──喜旋轉,對前庭刺激可無限量接受。當腳離開地面時會顯 得不安,但可能在信任得人幫助下合作;不喜歡把頭上下顛倒,如翻滾;對遊樂場的 設施或會移動的玩具沒興趣; 對上車,上下坡活稍顛簸的路面顯得緩慢或不安;不怕高, 不具危險意識。


觸覺──避免他人碰其臉,或不喜歡被剪頭髮及指甲;避免與他人影身體上的接觸, 如:排隊時會保持距離;不喜歡人潮擁擠之處,甚至沒有身體接觸也會顯得不安;但偶爾喜賴在他人身上。


D.認知(cognition)方面:


注意力(attention)──
→容易煥散(easily distracted)──引起反應的刺激,都將會成為他注意的目標, 如:上課時,很容易被格壁同學的動靜而分心,為窗外的汽車聲所吸引,甚致白 日夢所干擾。

→過度注意(excessive attention)──會過度注意不重要細節,如注視插圖的某一 角,而忽略文字說明。


記憶力(memory)──不好。


定向能力(orientation)──對於人、時、地、的定位有困擾。


大小、顏色、形狀的概念(concepts of size color shape)有困難。


E.心理社會(psychosocial)方面:
此問題大都出現在學齡期的兒童、因其發現自己的學習或成效比一般同年齡的差、 故易產生低自我概念及低自尊,也引發許多情緒上的問題。
如:不安〈anxiety)、憂鬱 (depression)、甚至自殺(suicide)、挫折忍受力低、 適應心環境有困難、處理事情缺乏計劃而顯得雜亂無章。


以上所描述的現象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小孩可能會發生的特徵,且小孩的個別差異大,並不是所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小孩症狀會相同;相反的,同樣地症狀其造成的因素也有很多種,換句話說當某一小孩,有上述所列的幾項特徵,則可尋求職能治療師,再做進一步評估,來確定此小孩是否為感覺統何失調,還是由其他因素造成。


感覺統合治療的治療效果與小孩的個別差異,是否伴隨其他障礙及小孩與大人的配合度的影響。它的特色則是把治療遊戲化,透過目標的活動,來促進神經系統自動化處理感覺訊息,表現出適當的反應,而不是教導小孩特定的運動技巧。當小孩經過進一步評估確定有感覺統合失調者,除了接受每週一至二次的治療外,家長、老師可配合治療師的治療目標做加強。以下提供幾項遊戲及原則做參考:


眼球運動(eye movement)──
在眼球的肌肉協調,視力(包括配帶眼鏡〉無問題時,我們較強調眼球的追視能力,通眼球運動會融入手眼協調活動中,但如果小孩的能力連追視能力都沒有時,就從單純訓練追視能力著手。
例如:移動小孩正在玩的東西,要求其眼睛注意看。如果小孩對球有興趣,在他的注意下,將球滾至一邊,要求他撿回。


姿勢(posture)、平衡(belance)──
這兩者是有關連的,通常姿勢不良或姿勢控制能力不佳者,其平衡能力也不會很好,也就是說,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,要先有良好的姿勢控制能力。
如:依程度不同,給予不同的穩定度的平面。如要求其坐在平衡板或滑板或T字椅上而不跌倒,且標有正確的平衡姿勢出來(如快往左邊倒時,身體會往右平衡回來)。


肌肉張力(muscle tone)──
→過低:跳床、衝滑板、大人抱小孩上下....等。凡是可以給予直線加速度、皆為短暫增加肌肉張力。
→搖晃,可使稽肉放鬆。如躺在吊床裏輕搖。


手眼協調(eye-hand coordination)──
如投藍、套圈、桌上遊戲(如串珠、走迷宮、沿線剪紙)等。
視知覺(visual perception)──即個體對眼睛所看到的做有意義的解釋。如找出不一樣,或在一堆物品中找出所指定的東西。


身體概念(body percept)──
即腦部儲存身體的一份地圖,它不用眼睛看,就知道手腳在哪 兒,什麼部位在什麼地方,且會適當地運用。
如:捉迷藏是發展空間認知及身體認知的好方法。


身體雙側協調(coordination of two sides body)一
即身體兩邊可協調運用的能力,不論是 同時進行或是交替式的。
如:雙手接球、雙腳跳或單腳跳、沖浪板(趴在滑板上、用手讓自己移動)、提重物、推重物(車)。


動作計劃(motor planning)──
指小孩組織、計劃、然後執行一個新的或沒嚐試過的能力。觸摸系統是發展動作計劃最基層的原則。其順序是從簡單到複雜,由熟悉至富有挑戰性。
如:各種小孩的遊戲皆可。像是翻滾、跳、走、求類、環板,依程度不同有各種玩法,迷宮、 跳躍障礙物、調繩....等。


活動量大及不專心──
以感覺統合理論而言,是因警覺度不夠,才會有此現象出現。
如:提供適當前庭(直線加速度)刺激或觸覺刺激。另外還要配合行為改變技巧及環境佈置一同進行。


其他──
1.包春捲:將小孩用棉被裹起來,大人在上給予重壓,並命小孩掙扎出來。此活動提供大量觸覺及本體刺激,也可建立身體概念。


2.城堡:利用大紙箱組合成可鑽、爬的城堡。此活動以小孩好奇本性為出發點,可訓練 小孩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,進而瞭解身體概念及空間概念。


3.抓蝦:將撒了一地的小球(或小東西),一個個慢慢檢起來,可訓練專注度、手眼協調、視覺運動。


總而言之,感覺統合的遊戲是人人都可以給予的,但是具有「治療」意義時,則只有受專業訓練的職能治療師才知問題在哪兒?及應如何適當處理。


 


文章出於..潛能發展部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快樂慧媽咪 的頭像
    快樂慧媽咪

    南彰化 永靖 社頭 田尾保母慧媽咪

    快樂慧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